2021年9月29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海洋技術-反滲透海水淡化產品水水質-市政供水指南》(ISO 23446:2021《Marine technology-Product water quality of seawater reverse osmosis (RO) desalination-Guidelines for municipal water supply》),這是由我國主持制定的首項ISO海水淡化領域國際標準,標志著中國海水淡化標準國際化工作取得新突破。
2015年,在海水淡化領域的ISO標準尚屬空白的情況下,我國就提議在海洋技術分委會設立海水淡化工作組 (ISO/TC8/SC13/WG3) ,并推薦海水淡化所阮國嶺研究員作為工作組召集人,獲得成員國的認可。2018年,工作組以中國海洋行業標準《海水淡化產品水水質要求》(HY/T 247-2018)為基礎,提出該國際標準的提案(NP),并于2018年6月通過立項。該標準涉及市政供水,制定廣受關注,因國情和產業發展階段不同,美國、德國、日本、沙特阿拉伯等8個國家的專家訴求各異。雖然工作組與相關專家積極溝通,但對委員會草案(CD)的第一版投票中,該標準還是沒有通過。在分委會的支持下,工作組一方面申請延期9個月,另一方面反復打磨標準文本并不斷歸納其意義和價值,加強與成員國專家層面的溝通。通過疫情期間的持續線上溝通,工作組在專家層面形成了“為持續發展提供方便、經濟、安全的淡化水 (Easy,cheap and safe desalination for sustainability)”的海水淡化標準化理念,厘清了新標準與現存國際標準的關系,形成了重要共識,加快了后續進程。歷時3年3個月,該標準于2021年9月底得以正式出版。
世界上現行各類水質標準,主要針對的是傳統水源,對海水淡化這一新水源并未做出明確要求。本標準規范了市政用反滲透海水淡化工程產品水關鍵水質參數及其范圍、監測頻率和測試方法,通過控制4個關鍵指標即可保證淡化產品水的可飲用和管網相容性,是WHO《飲用水水質準則》的流程簡化和必要補充。該標準的發布實施,可規范并簡化海水淡化產品水的水質檢測,保證管網和終端用水安全,尤其對發展中國家安全使用淡化水有重要意義。
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標準國際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工作組將在此標準基礎上,繼續拓展海水淡化領域國際標準研制工作,依托ISO國際標準平臺,借力“一帶一路”倡議,聯合主要海水淡化國際組織和海水淡化應用國家,為未來開展淡化領域多邊合作交流提供技術支撐和強有力的標準保障。